招博士还是招利益
近几年来,“潜规则”一词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而在众多人“胆战心惊”的“潜规则”中,不少与教育有关。特别是在大学招生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有两则新闻让国人难以承受。一则是中央音乐学院一名70多岁博导“潜规则”女学生,与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因女学生未如愿上博,担心女生会将此事曝光出来,老教授向校方纪检部门坦白的新闻。另一则是重庆区县党政一把手半数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的新闻。
按理说,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拔尖人才的精英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是高校招生中最高层次的招生。一国的博士选拔与培养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制度、科技等因素的整体反映,是一国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博士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下博士学位成了升官发财的砝码,成了求职加薪的工具,博士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荣誉和身份,博士招生也慢慢游离了学问轨道,开始走向功利主义。
凡经历过考博的人都知道,整个招生过程中导师的态度很关键。而由于我国博士招生具有自主性强、分散性大等特点,每个学校、每个导师都有一套招生规则。于是,在各个招生环节上,各种手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时还没有考试,有的考生已经提前熟悉了考题的基本条目和出题章法,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戴上博士帽。有的学生经过辛辛苦苦的努力,最终还可能颗粒无收。对于这种怪现象,河北某大学研究生院解释道“导师不喜欢你的观点,你答也是白搭”。一位知情人说,博士招生中导师看重的是你能为他带来什么?是权力,是金钱,是资源,还是别的好处!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希望就非常渺茫!很显然,一些导师不是在招博士,而是在招“利益”。
今年的博士招生考试刚刚结束。我们希望在这场高水平的竞争中,利益的归利益,学问的归学问。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再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