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算的考研成本
考研人数年年都在攀升,不断有职场人士加入考研大军,而部分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畏惧就业压力也纷纷选择了考研。无论你是身处职场或刚出校门,是否已经清楚了解了硕士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呢?
这些考生中,有些能够如愿以偿地圆硕士梦;有些可能落榜后不得不放弃;还有些可能会锲而不舍,下定决心再接再厉。不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必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先不说买资料、考研班的相关费用,复试前的住宿费、交通费也让许多寒门学子犯难。但这绝对不是考验的绝对成本,真正的宝贵价值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时间!时间所包含的机会成本大大超过了短期内的物质成本。其实,仔细计算一下时间与金钱成本,更容易让考研计划科学可行,也更能让考研目的明确,让考生信心十足。
一、金钱成本
资料费 培训费 转战费
一个不小心就要以万元计算
然而,不管是哪类考生,购买参考资料和参加相应的培训班都是不小的一笔开销。据杭州新东方学校桂淳校长介绍,从专业课领域看,各个招收研究生的学校都有指定的参考书。以法学、经济学为例,一般学校至少有20本专业课的参考书,像北大这类顶尖大学甚至达到50本。以每本30元,购买20本计算,仅专业课的参考书就要花费600元。另外,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公共课需要的考试大纲、全真试题集以及1—2本复习参考书在书店都属于畅销书,每本售价都在50元以上,这笔开销达到了250元左右。
考生还会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随着考研难度的提升,这几年考研培训班也越来越火爆。培训班通常是公共课方向的,政治、数学、英语培训班的价格从200元—1000元不等。有的考生会选择1—2个薄弱的课程,有的则重点突击一门课。例如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会连续报2—3个课程,从基础班到强化班,最后到冲刺班。平均下来,每位考生在培训班上的花费也在1000元以上。而要参加全国统考的更是要增加额外的培训费用,医学基础培训班的价格尽管较为“平易近人”,平均也需要500元左右;MBA联考方面的培训班价格则达到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报考外地高校的考生由于对院校了解不多,常常会抽空赶往目标院校听听该校组织的“考研串讲”。粗略计算一下,车旅费、食宿费、讲座费用也需要数百元。除了这些必须的开销外,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例如想尽各种办法联络到专业课的导师,帮助分析招生和命题的思路。
一年 二年 三年
成本逐年递增
研究生的招生名额毕竟有限,因此,每年都会有不少考生落榜。而很多落榜生都会选择再接再厉,第一年考不上,第二年接着考。“我有一个同学连考了两年,第二年什么事都不干,就在学校旁边租个房子专心备考。”桂校长举了一个身边的实例,“现在很多高校周围都贴着招租和求租的消息,有的甚至写明了‘考研合租’。这些出租房每个月的租金在100—400元,以300元一个月计算,一年下来就要3000多元。从另一方面说,本科毕业后放弃一年的工作,以平均月工资1200元来算,也至少损失15000元。如果连续考2—3年,损失的年收入就更多。
学费、生活费
考上了开销仍然不少
考研在损失金钱的同时,也导致了时间的损失。在这个历练人生的最佳时期,考研一族的社会阅历没有增长,工作经验也没有积累。即便是最终考上了,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远没有到头。公费研究生虽然学费所需自己承担的并不多,但生活费仍然需要自己承担。除去所有的补贴,一般每个月还需要300—700元的额外开销。而自费研究生则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包括每年10000元左右的学费和每个月800元左右的生活费。
二、时间成本
莫等闲——避免时间“负”成本
关于考研的成本问题,许多人只是意识到了会花费时间和金钱,但却没有意识到成本是如何产生的。对于成功者来说,任何付出都是有道理可循的;但对于还没有打算付出的人来说,如何让未来收益最稳定最大化才是要仔细斟酌的。考研的时间成本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前准备所用的时间,一部分是读研两到三年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考生,在战略上已经让成本有效。有些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复习,但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似乎时间成本为正,而收益为零。其实在考研准备的阶段,一部分人的时间成本是“负数”——考研的复习时间如果没有发挥有效意义,就成为了“负”资本,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机会价值已经白白流逝。这点尤其是体现在那些想法游离,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的“等闲考生”身上。跨考咨询专家通过对众多学生的分析概括了如下几个影响时间成本的因素:
第一,坚定性。临报考前,仍不能确定专业方向。所学校,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偏好,或者雄心壮志,但是专业的选择却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详细考虑。如果说本科阶段有太多限制条件和太多盲目因素影响报考,那么报读则是考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数学系同学考经济、金融专业,中文系同学考新闻传播专业,其目的性很明确。热门专业报考难度大,抛开想避免竞争或者求稳求保的各种想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专业,是面临职业选择的大四学生的自然要求。确定好专业倾向的同学,往往都比较早开始复习,在大三或者更早就对基础课进行预热,或者收集相关院校信息和导师资料。这些同学在今后的抗压、抗情绪波动的稳定性都超过犹豫不决的“等闲考生”,坚持到最后一刻依然稳定发挥的也是早早确定专业方向的同学。而随便报考的同学,大致也是最后缺考退缩的人——反正也是一时之选,那最后也就一时决定取消吧。
第二,计划性。“单项”冠军,却总有掣肘的弱项。研究生考试正越来越多地呈现“无差别”化的特点,至少在初试阶段,除了三大项国家统一命题,就连专业考试也推出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计算机全国联考及金融联考等统一考试。这就大大推动了考研时间成本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考生花费多少复习时间,就可能获得多少相应的回报。不管是对未来的研究生专业怀着多么大的兴趣,考研毕竟是一项理性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好成绩,哪科都不能偏废。有人因为对高等数学抱有畏难情绪而选择纯文科专业英语又成了拦路虎;有人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沉迷于专业书籍中,却对英语、政治不管不问。这些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真正想把考研的准备时间充分利用的同学,总是做到攻守平衡,不给考试留下任何失误机会。